close

  撰文辦公室出租/朱貝爾 攝影/任國強
  2013,對城市運餐飲設備動來說,註定是突破與回歸的一年。無論是時尚的上馬賽是否成為拉動經濟的第四架馬車,還是傳統的石擔石鎖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,亦或是早晨公園裡的習武之人帶給人們的會心一笑,都為我們的城市註入了正能量。
  城市澎湖民宿跑步,時尚代名詞
  跑步從未像今天這樣時尚,無論何時,在小區里、公園中或是街道上,你莊臣都能看到跑步的人,他們有的三五成群,有的則是孤獨的跑者,獨自跨過腳下的一寸寸土地。
  跑步者的增加也可以從馬拉松報名人數上看出來。今年,上海馬拉松的報名幾乎是秒殺式的,就連當鋪附帶的市民健身跑,12000個名額也在1個小時之內就被搶光。此前滴水湖的24小時接力賽上,儘管人人喊著自虐,但仍咬牙切齒地在夜色中堅持下來,最好的隊伍,跑了300多公里。
  為什麼要跑步?很多人說,因為這是一項無需多少準備就可以開始的運動,有雙跑鞋就夠了。浦東世紀公園,是一個著名的跑步者集結地。這裡的召集人青鳥說,她始終覺得,比起孤獨的跑者,組個團隊,大家一起出發,按照各自的速度前行更好。尤其是對於新加入的,有人帶著,更容易堅持下去。她認為,馬拉松報名人數的井噴,與跑步社團的帶動也有很大關係。
  青鳥是2010年下半年開始在世紀公園跑步的,這三年裡,她眼見著這支跑步隊伍的壯大。最初,天冷的時候,到場的只有4個人,現在基本上每次來的都在40人左右。與一味追求速度的精英跑不同,他們更傾向於健康跑、帶新人。每次來了新人,青鳥都會主動要求帶著他一起跑,她說,自己可以壓得住步速,讓新人跟得很舒服。
  在這些跑步者裡面,不乏體育強人,但是更多的人並沒有體育方面的天賦,他們有的只是耐力和毅力。青鳥說,自己高中時1500米跑過倒數第一。跑步成績差不要緊,重要的是能在其中找到快樂。
  很多來跑步的人,都報名參加了12月的上海馬拉松賽。在短暫的休息期,他們會討論一些關於馬拉松的技術問題。葉公好馬今年55歲,他說,今年上半年跑了揚州半程馬拉松,沒想到跑完之後感覺還有精力,這超乎了自己的想象,於是,接下來,他又參加了齊齊哈爾和煙臺兩次半程馬拉松,然後決定豁出去,報了上海的全馬。
  公園武林:練的是時間
  幾十年來,公園裡練武已經成為一道風景。昔日練武者多為強身健體並兼為防身,社會治安大為好轉的今天,武術也早已遠離時尚概念,但今天公園武者中仍然有老有小,有老上海人,有新上海人。
  他們大都是一些本分生活著的普通人,也有一些武術家會公開授徒。大多數習武之人並非隱居遁世,他們像普通人一樣地上班掙錢,養家糊口,一樣地過自己的小日子。由於平常生活中用不到武術,因而武術在這些高手的生命沒有受到威脅時,只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活動。
  51歲才開始習武的吳長根面臨年紀大、記憶力衰退、沒有武術底子等種種難題,但他依舊不放棄。1年後,吳長根才把武術基本動作練全。3年後,他學成了少林八步拳。但吳長根並不滿足,又跟著師父學了槍術、劍術、盤龍棍等其他器械。8年後,已近花甲的吳長根也開始帶徒弟了。他說,“練武練的是時間,功夫是時間泡大的。我們是草根,但不是野路子。”
  滬漂族王軍小的時候,夢想要當一名軍人,幼時的夢想雖然沒有實現,但是他一心向武的心愿卻在上海得以開始。和師父吳長根有所不同的是,王軍在傳統武術中加入了科學的體能訓練。他每天一大早就去楊浦公園,先繞公園快走兩圈,然後一次做100個俯卧撐、踢腿,然後做高強度俯卧撐,—手握磚頭,胸部貼地,腳高於頭40釐米左右,每次20個,每天做100個。同時,他在科學訓練和傳統武術棍法、少林八步拳等練法中交叉進行。王軍說:“其實我很喜歡與老年人一起鍛煉,可以學到很多,練武的人容易動怒,傲氣十足,但老年人學武就比較平靜、自然,兼具力量與柔性,他們心態穩。”
  在沈保家看來,振興中華武術,就要著重培養小朋友。之前他在武館借場地授過課,2010年開始,他在楊浦公園專門帶小朋友。他挑選學生,首先是要遵守紀律,“德”字排第一,然後根據學生們習武目的不同區別對待。一般學生以鍛煉身體為主,對他們的要求不高;而想要在武學上進一步提高的話,或者在幫體育學院挑好苗子時,他會註意學生的身材比例、體質條件、悟性等等。
  鮑鴻驥2009年退休回到上海。在與幾位師兄弟碰面敘舊後,他決心重撿年少時學習的武術,欲將師父的技藝傳承下去。於是他開始在和平公園、楊浦公園、中山公園等地跑,練武的同時,也想發掘好苗子。“不練基本功,到老一場空”,這是鮑鴻驥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,他自己也身體力行,每天早晨要從7點練習到11點。
  冷觀現實,武術似乎已在時代的潮流之外,“圍觀的人很多,喜歡的人很多,參與的人卻很少。”這是不少民間習武之人的感嘆。失去了生存土壤,中國武術“申遺”是遲早的事。願公園武林能有更多人去參與而不僅僅是旁觀,而武林中人,似乎也應該想想怎樣才能更有效地踏準時代節拍,更好地讓年輕人願意投身進來。這樣的傳承命題才更有意義。
  石擔石鎖:一練就上癮了
  在普陀區甘泉公園的角落裡,有一處石鎖練習場地,這裡彙集了很多石鎖愛好者,每天上午都有人過來練習,到了周末,人會更多一些。
  82歲的劉明生是這個場地里最年長的練習者,他從年輕時就開始練習石擔石鎖,一直堅持到現在,每每從彭浦新村趕過來練習。70斤的石鎖,他俯身下去握緊、手腕一抖,石鎖前後一盪,就到了肩頭的高度,然後,老人用肩膀接、用胳膊接,再氣不長出地把石鎖穩穩放回地面。
  64歲的張洪生說,練石鎖是要循序漸進的,從輕的開始練,一點一點地把重量加上去。每天練習的時候也是這樣,從最小的鎖開始,筋骨活動開了,再往上加碼。他說,這項運動並不是靠蠻力的,每個動作都有技巧,而且因為有騰空抓接這樣的動作,所以對腦子和反應速度也是一種訓練。
  石擔石鎖愛好者吳建國說,本來,閘北石擔石鎖協會的場地在閘北公園裡,地方很大,石擔石鎖從前輩那裡傳來,一共五六十件東西,公園也專門給了一間房存放器械。但是到了2011年5月,因閘北公園要爭創五星公園,要把他們的場地重新植草、整修,石鎖練習場就被收回了,一直到現在。自從閘北公園的場地被回收之後,吳建國和周為民就開始到普陀區的甘泉公園裡練習石擔石鎖,這裡算是以普陀區愛好者為主的聚集地,而閘北的人,因為住得比較遠,過來練習的也越來越少。
  “雖然沒有文字記載,但是老前輩們練習石擔石鎖的影像資料還是有的”,周為民說,“天目西路街道正在著手建設石擔石鎖展示館,到時候會有專門的展示廳,展示這些流傳下來的影像資料,回顧石擔石鎖在上海的發展歷程。”  (原標題:2013活力上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atqwwcn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